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多个"全球第一"与"国内唯一",吉大实力硬核!

吉林大学 2020-11-15

在长白山麓下,松花江畔旁,崛起于祖国之北疆的吉林大学,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东北振兴、促进对外开放、引领文化发展等重大使命,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多个"中国唯一"与"全球第一"。

 


最早呼吁教育立法

1984年3月,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学学科)党委书记、院长张贻侠,曾孝箴教授、李载柔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要求制定《教育法》的建议,并向吉林省高等院校和有关部门领导发出150多封教育立法征询意见信。5月8日,他们又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写了题为" 教育要立法"的建议书。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诞生了,这是共和国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国第一部正式发布并实施的现代大学章程


吉林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通过的《吉林大学章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章程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作为立法依据,总结和吸纳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成果,借鉴了境外大学章程的有益成分,立足学校校情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理论实践,探索现代大学精神。《吉林大学章程》的制定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探索,是吉林大学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徐如人,1932年出生, 浙江上虞人。国际著名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最先提出"畸变模型理论"

陈秉聪(1921-2008),山东黄县人,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拖拉机专家、教育家。原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秉聪是我国地面车辆学术领域和汽车、拖拉机专业教育的开拓者。他开创了我国"仿生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并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水田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国际上最先提出的"畸变模型理论",解决了畸变条件下地面机械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首创"半步行概念和理论",为步行车辆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制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

1989年,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1996年,实验室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当年12月以"世界先进、亚洲第一"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助力"玉兔研发"的唯一一个教育部所属高校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一个进入月面巡视探测器移动系统研发工作的参研单位。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桥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参与了移动系统以及总体部分相关的方案论证、技术分析、内场试验等工作,承担了探月Ⅱ期的"模拟月壤研制"项目,协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构建了亚洲最大的月面试验内场,参加了"玉兔号"月球车移动性能内场考核实验,为"玉兔号"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解析世界首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的三维结构


2014年,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韩文瑜教授课题组在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下,历经三年的努力,最终解析了世界首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GH15)的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机制。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研究领域的空白,为LysGH15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承担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放射防护科研任务


1960年2月,吉林医科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创建了放射医学科,目的是培养放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和国防建设服务。学校承担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氢弹爆炸的放射防护科研任务。


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创多个首次

2018年6月,由吉林大学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圆满完成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2号井"工程中的多项任务,创造了亚洲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也使"松科二井"成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启动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和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填补了我国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领域空白,加快了我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行列步伐。


首次获取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


2019年3月,由吉林大学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钻探装备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极地钻探装备成功钻穿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首次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本次钻探成功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验证了钻探设备的可靠性,为我国深入开展极地钻探工程、获取更多南极深冰下的岩心样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研究南极冰盖运动和演化以及东南极冰下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后续更好地进行南极冰盖考察与研究奠定基础。

吉林大学自主研发

可移动式钻探舱及工作舱


中山站附近

首个冰下基岩样


研发我国第一套吊舱式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系统


2012年1月6日,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航遥中心)合作的国家863重大项目"时间域吊舱式直升机电磁勘探系统开发集成"课题在河南省桐柏县首次试飞成功,该系统是我国第一套吊舱式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系统。

我国首套吊舱式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系统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我国在航空电磁探测技术在追赶国外先进技术上又前进了一步。


建立近代中国第一所兽医学校

吉林大学兽医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成立的马医学堂,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兽医学校,也是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起源。新中国成立后,历经解放军兽医大学、农牧大学和军需大学,2004年转隶并入吉林大学,原军事兽医系改建为畜牧兽医学院,2012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中国首位戎装兽医院士

殷震(1926-2000),江苏吴县人。他是中国首位戎装兽医院士,中国兽医病毒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历任华东军区兽医学校教员,吉林大学农学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教授。

殷震先后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大多都成为了我国兽医界的翘楚。如我国第一个兽医学博士熊光明、我国第一个女兽医学博士赵奕等。在他的带领下,预防兽医学学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在转基因动物研究领域形成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创造了世界先例,被国家列入"863"计划;他实现国际上首次实验室内不同属病毒基因的细胞内重组,以及首创转基因家兔的自体植人技术等。


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古代小麦全基因组

2019年6月28日,新闻频道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吉林 我国科学家破译古小麦全基因组》。聚焦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崔银秋教授研究团队与东北师范大学宫磊教授研究团队合作,成功测定并分析了首例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古代小麦全基因组,对于将来小麦的育种改良具有科学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发表。


创建多个全国首个院系、专业

吉林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创建了多个全国首个院系、专业。1957年吉林大学创办了全国最早的计算数学专业和全国第一个汽车运用工程专业;1959年创办全国第一个半导体系;1960年创办全国高校第一个放射医学专业;1988年创办全国第一个以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为主的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此外,我国高校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我国第一个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古人类DNA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国内唯一从事仿生学研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国唯一的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世界上首家人兽共患病专职研究所等都诞生于吉林大学。




多年来,吉林大学以不变的执着和坚韧,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出了宏伟壮丽的篇章。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研究学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将学校建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推荐阅读//

这个颜色,很“吉大”
英才逐梦竞翱翔留守武汉!吉大硬核力量继续奋战


排版 / 郑百丽航拍 / 张栩明消息来源 / 吉大招生微信公众号

在看!安利吉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